当前位置: 动态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细数食品检测领域的十个怪现状
2021年09月07日  

食品检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到底这个行业怎么样,值不值得持续投入还真是个很纠结的问题。这里,我们细数一下它的十个比较特殊的现状和难点,来与大家一起做分析。

模式

劳动力密集,却不能集约化生产

一个产值5000万左右的食品检测机构就需要200人左右。好点的机构人均可以达到三四十万,但大部分中小机构起步就在人均一二十万徘徊,经营谈何容易。人员一半是检验员之外,还要配备浩浩荡荡的管理、抽样,销售、质控、编制,内勤、接待、制样、分样人员……很多很杂!劳动力非常密集。

实验室场景:人来人往,忙忙碌碌,但很难形成流水线。样品太杂,标准不一,项目众多,规矩更多。检验机构每个人干的活都不完全一样,人均产能提不上去。和别的行业的高效智能相比差距太大。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太多,千丝万缕,导致管理成本极多,所以物联网结合自动化高效率模式急需创新完善。

成熟度

食品检验机构数量众多,活性不大,有效良性运营不多

食品检验机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检验检测机构总数量的10%左右。官方统计是2019年3299家,但这个数据不是很全,还有一些相似领域机构扩项食品检测的,或者只有部分能力的!估计应该总数在4000家左右,其中百分之六十还是国有机构。开放第三方食品检测以来增加了一千三百左右家机构。

但是其中仅有30%左右能处于良性循环有效发展。其余均未能发挥其资源配置应该发挥的作用。

业务开展缓慢的国营单位主要有市县级疾控部门、农检部门,粮油检测部门,少数质检所和食检中心,搁浅的民营机构多为近几年头脑一热投资进来的外领域的独立实业,还有环境、卫生,材料等检测口转行扩展过来的。

吃不透,人不够、竞争力差,国营还兼有机制问题,人员配备问题,造成将大量场所设备没有高效运营,闲置浪费严重。都是同样场所设备,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资源配备极不平衡,领域很不成熟。

价格

检测费用多年来几乎未涨,甚至还有下降,在服务业应该名列最差

同样的成本和人力却在一个行业很难创造出高的效益那是一种悲哀,食品检测目前就是如此。

别的检测行业人员设备配备也很一般,但检测费用较高,所以盈利还比较可以,没有体会到食品检测行业的痛处。

比如检测一个农药残留项目在我刚工作时的97年,就是150元!现在过了24年,竟然普遍还是在这个价格范围,有的地方还在这个基础打三四折,这可是技术服务业呀!极不正常!

同样的体检项目,价格二十多年来已经涨了五到十倍,人们还能认可。所以,检测的成果产品不被市场认可也是个典型的怪现状。价格的低廉是一个行业没有走向认可体现价值的症结所在。

人员

急缺人才,有效培养和新进的人又特别少

大家都知道,食品检测对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的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市场业务员、综合管理者、甚至高精尖的检验员都需要,凑齐太难了!一个机构需要至少五六个能人,新增一千五百家就需要将近一万人。到哪里找那么多人,增量来源很少,存量只能互相挖取,甚至拔苗助长,隐患极大。

起步时间不长,爆发太快,培训机制和传承机制自然不够完善。很多人没想好就赶快涉入,将硬件都安顿差不多了才意识到人员的重要性,然后软硬件极不匹配酿成大错。

第三方机构发展过程中,对这些人才的继续成长,转型培养,目标归属也容易忽视。往往这帮中坚力量干过几年后会出现迷茫厌倦心态,思考何去何从,甚至逃离!国营机构的人才条件又远高于民营机构,起步很好,但机制的问题让这些人才发挥有限,不少也落入平庸。

赛道

运营明明有八车道,大家偏挤一车道

食品检测其实是一个生态链比较完好,前后延伸自如的产业!但由于政府抽检任务吸引了大量决策者的眼球,跟进者又盲目随从,造成机构检测能力都围绕着政府任务项目建设扩项,同质化太严重,大家彼此招标见面狭路相逢,但都没有太多的杀手锏,造成更恶性的不正当竞争,结果市场很乱,大家都没赚上钱。

殊不知,在企业检测,研发检测,数据检测等很多领域还有待开发的市场。特别是延伸的防控,治理、改善、预警等领域又将市场扩充了好几倍。当然这个需要更专业更精尖的产学研能力,这个也是检测机构能持续发展得核心竞争力所在。比如在一个医院体系只有检验科很发达,没有预防治疗科室存在那是不正常的一样。

官方数据2020年食品检测收入是200亿,市场局系统抽检690万批次,已经超过了千人四份报告的全民水平。国省抽单价虽然高,但只有50万批次。绝大多数是均价在1000元都不错的市县抽检,可以推算政府任务大概就在80个亿。所以企业委托和非市场局领域的检测在120亿左右。但是围绕食品检测延伸的附加业务保有量也在100亿之上甚至更广阔。所以我国现有竞争力的检测机构还有三四倍的平均增速空间。

赛道很多,不要在一个赛道上大家挤得人仰马翻,其他赛道想不想跑,能不能跑就看自己水平了。

利益

主领域盈利不多,下游受影响,上游却大赚一笔

就第五点接着说,光做检测真的不是很赚钱。如果步步规范起来,一千元从抽样,买样,到检样,上报,还要做这么多实验用这么多人,不统筹计划的话成本都不够。附加服务还能好一些。

但就这样和检验机构建立的上游产业,实验室建设,设备产销商,器材配套产业比差远了。特别是国外的仪器厂商,把大量的设备耗材源源不断的卖给我们辛苦投入的检验机构,机构忙活一整还要盘算是否没有亏本,但卖设备的可是扎扎实实把钱赚了。

曾经有句戏言,一个检验机构百十号人劳累一年也许赚的钱不如一个卖给他们设备的销售员。一个很小的项目建立和扩项就又得买一个专有的几十万设备成常态,还不能分包!又会让厂商得到机会。

对于下游机构,实验室建好了,运营不是很好,所以对下游的产业势必会有影响。比如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质量控制,人员提升,技术更新等!就存在能省一些是一些的程度,这样自然会影响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技术

看起来高大上,投入多,其实技术还是很落后

食品检测机构新建的看起来都比较漂亮,参观走廊、大型设备,玻璃格挡,净化空间,人机分离,这些华丽的外表里面有多少先进的技术呢?

我们做食品的方法标准最常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微生物培养、色谱、质谱,光谱,更别说容量分析,重量分析哪个没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甚至上百年几百年!因为核心原理没有变化,所以它们的外表再漂亮,精密度再高,工作站再智能,检测的效率和质量还是没有质的突越!我们做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指标还需要一些能干的人、较长的时间、费劲的做出来结果。

标准化

政府、市场下的功夫很大,但标准化程度还是不够

食品检验机构门槛不一,参差不齐,模式各异,流程凌乱。这些监管部门非常重视,用各项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能力认证来规范,约束机构!还有更加严的监督检查,飞行检查来震慑,起到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但是检验机构是一个不断市场化拓展的有机主体,和闷声只在实验室工作的流程性科学不一样,食品又千姿百态,标准五花八门!由不断演化个性思维扩展出各不一样的检测形态,再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化手段来衡量和评价,就更难了。

机械,电器等工业化程度高的产品检测就容易标准化。所以食品检测机构的内部流程,管理模式、评判取舍、运营发展、格式记录都需要逐步标准化,这个是任重道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实现食品检测智能化和高效化打好基础。

有效性

大家很忙、很辛苦,但检测的有效性较差

检测是传递信任,那么检测报告就是传递信任的主要凭据。检测报告的数据与结论是否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所标识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称之为检测的有效性。

按食品检测来说,从样品来源、检验项目,判定依据、检测技术,水平能力,公正诚信六个维度一一评判。

就食品的特殊情况,在诚信度的影响不考虑的情况下,目前检测的综合有效性=(1-30%)×(1-20%)×(1-15%)×(1-10%)×(1-10%)=38.6%,而且是保守的,还有一些因素已被忽略。可见,在工作有效性不够的情况下只能获得较低的价值认知度也就正常了。


未来

各个机构都比较辛苦艰难,但都不愿意放弃

食品检测行业利国利民,百年向好!能愿意过来投入的也是带着情怀和憧憬,正式运营之后才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强,风险系数变大,高效良好运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这样领导者颇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无一例外,基本都不愿意轻言放弃。毕竟投资一般中型机构都在两三千万,人员管理积累不容易,市场说没有吧总还有一些,还能抱有侥幸。国营机构的检验机构也是如此,无论如何自己这些田地还要留住,争取再有好的发展。

这就又和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有所违背!朦胧式引发,野蛮式增长、残酷性竞争、高质量前行,都是这个过程。另外,除过为了政策需要存活的小的特殊国营机构之外,其余也需机制改革了。营业收入少于1500万,管理和信息化不是很通畅的食品检验机构基本可以淘汰。

集团化,综合性或者有专一特长的才能在未来十年有一席之地,而且会逐步越来越强大的实力才能立足。目前看这个领域是200亿,4000家,12万人的规模。这个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不会低于15%,机构数量将不断淘汰或者组合,预计十年后将会达到800亿+,400家-,20万人-的规模,只有规模性企业出现了,集约化智能化的前景基本可以实现,盈利也就大幅度上升,这片蓝海看谁能挺到最后了。

结语

细数了食品检测领域十个怪现状,其实完全是充满了对这个行业的熟悉和热爱!危中有机,好运自来,正是这些痛点的存在带来了我们无限的机遇和期待。

国家高质量发展,国民营养健康计划,食品安全的整体良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都需要我们把食品检测工作做上去。

未来的食品检测行业,用创新快速的技术,高效智能化的手段,真真切切的把数据反应回馈给政府和老百姓,做到有效的信任传递,那样真正的价值自然有了,相对价格也就回升上去了(成本会大幅度下降),我们的综合技术能力也强了,当然会高额盈利了。社会地位和调配资源的能力也提高了,优秀人才自然越来越多蜂拥而来。到时候市场会仅存少数大规模连锁式检测集团,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很高。


关闭窗口